第三百零九章 序幕(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二十三,魏军向汉军发动总攻。  

宛雒驰道所在的滍水西桥,张飞登高观望,可见魏军步兵为前驱,浩浩荡)荡)排出二十余里宽的阵列向南压来。  

“卫公,观彼旗号,乃曹洪卫军!”  

虞翻眺望远处,可见曹洪阵后的关中军团结阵缓行,约有两万骑布置于两翼,如同督战队,胁迫、驱赶兖豫二州籍贯为主的卫军在前行进。  

魏军千人一阵,约二十四里宽的战线里,布置了十二个行军方阵,前后五排。  

土黄服色、旗帜,黑色盔甲、灰尘,远远望着,如同缓缓扑来的沙尘暴。  

冬里并无飞扬尘土,冰冷苍穹下,大地上只有凋零的草木,和冰冷、呆板毫无绪可言的行军方阵。  

魏军前部六十个行军方阵之后,开始点燃浓密狼烟,向各处魏军传达讯号。  

西南约三十里外,尧山之上也升起浓密狼烟响应,张辽证明自己还活着,没有被汉军攻杀。  

东边滍水东桥,汝南、雒阳驰道所在,亦有三十余个行军方阵缓缓开赴而来。  

这里曹彰站立在戎车上,静静看着滍水东桥南岸桥头飘扬的田字、征东战旗,桥头营垒中田彭祖大口喘着气,盯着那面‘骠骑大将军’战旗,这杆战旗旁边则有一杆略小两号的鄢陵侯战旗。  

田豫巡视到这里,抬手只是轻轻拍打儿子肩膀,什么都不说,继续巡视桥头两翼的护卫小营。  

魏军天没亮就拔营而来,行军两个时辰,此时约在午前九点,天亮才两个小时,距离天黑还有八个小时。  

汉军留在北岸的斥候遭遇魏军绝对优势的斥候驱逐,给张飞带回更多的消息。  

西路战线有曹洪四万人,张郃两万人,曹真三万人,将近十万。  

如此规模的战斗群,以鲁阳、叶县之间的广袤地形来说,宿夜时已经不需要营垒,魏军有足够的人手轮替守夜,布置足够深的警戒线。  

“公上,敌虏阵脚未合,末将愿率锐士三百,突击敌阵,乱其心志!”  

巴郡都尉王冲拱手请战,张飞眯眼沉吟,细细观察魏军阵列。  

已经可以确定,张郃、曹洪的军队已经混编,首战将由曹洪的兖豫籍贯的新编卫军来打,张郃的中军负责督战,后方曹真的关中军负责接应、督战。  

行进中的魏军各阵之间有一里半左右的间隙,如此大规模的行军,秩序尤为重要,间距是维护秩序的最佳手段。  

行军秩序一乱,各营各阵混在一起,那将陷入指挥混乱,就是乱糟糟一群羊。  

张飞考虑片刻拒绝:“贼虏骑军甚众,且锐气正盛,不宜逆击。待其锐气丧折,再行击阵。”  

越是大规模的行军,秩序就越致命。  

连续摧破敌阵,会有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可汉军之中目前只有田信有绝对把握达到这种效果。  

不仅仅是田信个人武勇,而是所有吏士都愿意追在田信后奋力拼杀。  

田信单骑凿穿一阵、两阵、三阵已是极限,可带着万众一心的甲士,足以冲溃一道又一道的人墙、阻隔,将惶恐、绝望绪散播于魏军各阵,使之战意动摇、逐步瓦解。  

虞翻提矛在手,侧头说:“还请卫公坐镇昆阳,此处交由虞某。”  

“嗯。”  

张飞眼睛圆溜溜看虞翻,认真说:“魏军倾巢出动,乘锐而进,一鼓破我。先生守住今,魏军士气自泄。”  

“卫公所言,某铭记在心。”  

虞翻也认真施礼,张飞露出笑容,放心离去。  

打仗就这样,三板斧、关三刀,绝大多数人追求的就是一击而破。  

至于后劲什么的…如果前排能碾压冲过去,还要后劲做什么?  

张飞登上戎车巡视周边营垒,向昆阳移动,滍水东桥才是他该指挥的地方;西桥这里由虞翻指挥,援兵派发由关羽负责。  

王冲略有不甘心,虞翻不做理睬。  

现在汉军士气普遍高于魏军,没必要派兵逆击扰骑兵优势的魏军,如果这股精锐分队被魏军骑兵咬住、围住,即便抢救回来,也将对魏军士气产生振奋效果。  

汉军吏士士气旺盛,负面状态就是容易轻敌,认为可以击溃魏军行军阵列,达到连锁效果。  

可真的没必要,田信、马超已经为汉军奠定了胜券。  

现在守住宛口,保护百姓迁移通道,本就是胜利。  

如果再把魏军主力拖载宛口,使之不能动弹,等杨俊、曹植那里磨合完毕…那么魏军距离总崩就差一个引子。  

只要挡住魏军的反扑,再把魏军主力滞留在宛口,等百姓迁移完成,汉军各部做好反攻准备…那么下一站,就是伊阙。  

打下伊阙三关任何一座,曹丕唯一能做的就是从平津渡河到北岸孟津,赶紧回邺城。  

如果他被汉军围困在雒阳,鬼知道河北士族会作出什么奇怪的选择。  

魏军阵地,曹洪乘坐戎车缓缓前进,他面无表。  

作为魏国最富有的人,马超搅乱谯郡时,曹洪的资产、产业缩水一半。现在中原变故之大,让他绝大多数产业瓦解,只剩下邺城部分产业、庄园还算正常。  

冶炼坊没了,酒坊没了,纺织庄园也没了,幸苦培养的技术奴仆落到了马超手里。  

资产没了,现在军队也被曹真逼)着来打最为险恶的头阵,等军队折损过大后,自己在军中的威望也就破产了。  

失去军队,失去了军中影响力,也失去资产…这一辈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