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破家(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洛阳,曹彰被夺兵权的第三天夜里,他幽在曹丕拨下的府邸里,独自一人饮酒。  

酒酣之际,在月下舞剑,脚步蹒跚,声声长啸如破笼而出的山中虎。  

“陟彼北邙兮,噫!  

顾览帝京兮,噫!  

宫室崔嵬兮,噫!  

人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一首《五噫歌》唱罢,曹彰更是不断的发出悲愤、愤懑的呐喊:“噫!”  

“噫!”  

“噫!”  

他阔步来到客厅,挥剑示意,数名鼓吹、侍者逃窜而出,他剑指盛装粉面的妻子的孙氏:“今国家将亡,我不愿妻子受辱于贼。“  

孙氏只是闭上眼睛,不忍看到接下来的场景。  

曹彰举剑刺儿子,见女儿展臂护在儿子前,他举起的剑悬在空中,儿子曹楷又把妹妹拉扯到背后。  

曹彰手里的剑还是刺出,刺穿儿子心房,剑透背而出。  

听着女儿尖声哭喊,曹彰又一剑刺死女儿,他也崩溃往后倒退几步:“阿兰…”  

子女倒在血泊中,曹彰握剑又看孙氏:“子建为贼所迫,子恒宿醉不能理政,国家将亡,焉有余种?待我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后,九泉之下再向夫人赔罪。”  

孙氏始终不睁眼,泪水淌下:“只恨生在帝王家。”  

父亲孙贲被压制二十余年,叔父孙辅被活活幽而死。  

她出嫁时,弟弟孙邻也只是会喊阿姊,肯定记不清她这个姐姐的音容。  

曹彰也垂泪,眼睛红肿着一剑刺死妻子,他将孙氏背在上,左掖夹着一双儿女,右手提剑走出客厅,引发庭院内仆从、家臣连连惊呼。  

院门前,曹彰环视守在门前的甲士,剑也指着这些人:“孤已破家,只存报国死志。今见子恒兄长,他若不见,孤何惜一死?”  

说话间,曹彰妻、子女沥下的血液已染湿曹彰两脚,正顺着门槛外台阶往下流淌。  

“鄢陵侯稍候,下官这就去通报。”  

守门的军司马口音略颤,已不敢想象曹丕会如何处理这起突发事件。  

未及多久,就见许褚领着一伙武卫军打着火把从街道口涌来,曹彰握紧手中剑,不想许褚并未停留,领着武卫军冲到斜对门的夏侯尚府邸,破门而入。  

随即就听到女子的尖叫声,夏侯尚府邸,夏侯尚夫人曹氏静静望着眼前的一幕,女儿夏侯徽瞪圆眼睛,她左手拉着异母妹妹,右手紧紧捂住妹妹的嘴。  

许褚也静静望着,两名武卫军甲士正用白绢合力绞死夏侯尚的妾。  

曹植被汉帝刘协策封齐王的消息传来后,夏侯尚亲自从前线跑回来商讨军机,也意在劝慰曹丕。  

夏侯尚从前线回来一趟不容易,偏偏跟妾室过夜,夫人曹氏心里哪能好过?  

今曹真率领关中军团抵达,曹丕强撑精神设宴招待曹真,顺便也把曹真的妹妹曹氏一同宴请,以示亲近,顺便把秦朗也交给曹真。  

只是曹氏向郭女王抱怨遭受冷落一事,估计现在曹丕酒醒得悉此事,要给曹氏撑腰。  

一个妾室杀了就杀了,自己跟夏侯尚关系那么好,夏侯尚跟曹真、曹氏又是自幼相交,关系亲密,想来也不算什么大事。  

一个妾室而已,杀了就杀了,以后大不了让夏侯尚在宫里自己选。  

宫中曹丕正喝着醒酒汤,揉着眉心养神,眼前局势复杂、危险到了极致,可夏侯尚连轻重缓急都分不清,这个时候是得罪曹真的时候?  

现在不能得罪曹真,曹真手里的关中军团,是曹彰之外,大魏此刻唯一一支士气饱满,不怵汉军,敢跟汉军对攻的精锐之师。  

曹真、夏侯尚组合,也是钳制曹洪、曹休的重要力量。  

夏侯尚倒好,如此严重、关键的时刻,连家里的事都办不好。  

真的想不明白,一个妾室就那么重要?实在想不明白夏侯尚的心思。  

喝着醒酒汤,曹丕喊来孙资、刘放,翻阅中书省这三天里草拟的诏书副本,以此整理自己思绪。  

当翻到昨时他不由一愣,随即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翻阅…自己竟然赐死甄宓?  

侍中、散骑常侍等侍从近臣组成顾问质的门下省,以议政、讨论为主;中书省草拟诏书,尚书省负责审核发布。  

甄宓不是皇后,连正室夫人都不算,当年甄宓入门时,曹丕就将结发妻子任氏赶跑了。  

到现在并未给于甄宓正式的名分,曹睿也未确立太子之位。  

曹丕对此并不着急,父亲曹cāo)有二十多个儿子,自己现在年富力强,有九子一女,今后子嗣方面肯定能超过父亲。  

策立一个年长的储君,有益于国家稳定;可不利于自己掌权。  

所以不是皇后、正室夫人的甄宓,儿子也未确立为太子的甄宓,算起来只是曹丕众多夫人中相对普通的一位。  

对甄宓的赐死诏书,又是家事,门下省无人反对,中书省草拟诏书,尚书省发布时更不会封驳、阻挠。  

这道赐死甄宓的诏书或许已经渡过黄河,穿过河内,进入了魏郡范围。  

可能天亮之后,就会执行。  

思索着要不要追回诏书,恐怕已经来不及了,还会白白惹臣僚嘲笑。  

这些家伙一定会私下里偷偷笑话自己,一定会!  

苏则、杨俊背叛,曹植背叛,臧霸跟着背叛,就连郭奕这种曾经掌握过间谍工作的人都叛变了,还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的自己在臣工心中的地位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