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选士(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又稍后几,夏历五月三,汉历章武元年三月廿四甲午,刘备参观北府第二批选士。  

这次选士比六十天前的那一轮更为正式,参加考核的军士由北府编制内的队官举荐,每个队举荐两人。  

士伍、公士、中士、上士,一共四个军阶,明令排除士伍一级,以保证士人入伍能得到充足的基层锻炼。  

各队推荐的军士,要么是有学习天赋的公士,要么是资历深、学习时间长的上士。  

一共九百一十名军士抵达丹阳乡,先要经历两轮普选,第一轮普选是体力考核,长跑最能锻炼体、意志,成本又低,还方便;淘汰二百体能稍弱的军士。  

第二轮背诵千字文三分之一,或者看着千字文阅读;识字、书写、理解要一步步来,能教导军士扫盲的文吏终究是少数,没必要在选士途径中额外加大难度。  

两轮普选,九百人裁汰到四百人。  

随后是四百选二百,二百选一百两轮晋阶考核,除第一轮落选的二百人外,余下一百人军阶升一级,另一百人升两级。  

虽有两级,但晋升少尉军阶时只算一级,没有跨越晋升的说法。  

军阶跨越上士晋升为少尉,留在征北幕府与田信的亲兵卫队一起学习,并学习军律、骑术、算术、观测、绘图知识。  

能看懂地图…那你距离一个中层军吏就差一步之遥。  

考核官是田信从麦城调来的一批残疾军吏,制定考核内容、评分权重后,田信本人不参与这个过程。  

刘备看着这一切,沉默良久。  

郑重其事的从麦城调人来当考官,为的就是避免幕府中选拔的考官营私舞弊。  

从当少尉队官开始,军功积攒就看资历、盈获;田信当初晋升那么快,主要原因就三个,一个是汉军连战连捷高歌猛进,全军人人都在升官,田信并不突出。  

第二个是田信军功盈获攒满了,按规矩就得升。  

襄樊战役之前,荆州军团没经历过这样的大胜,四五年时间里大家都是靠熬资历升迁,中高层军吏又没有战损,所以太多人被限制在底层,没有上升空间。  

第三是关羽没有压制,要压制的话有太多办法把田信明升实降。  

三天后考核完成,刘备亲自为晋升的二百名军士授阶,授阶后有的还是军士,有的却成了军吏。  

这天二百名军士外罩一领细布号衣,因原来的番号隶属不同,他们号衣背后雕版印刷的文字也不同。  

近半人是‘北府’二字;骑兵、武当侯国的板蛮、荆蛮步兵号衣是‘无当’,昭阳邑卫队则是‘昭阳’,田信的旧部三营则是‘夏侯’二字。  

刘备一一授阶,乐此不疲。  

“陛下喜孝先所选二百锐士。”  

庞林得到授意,跟在田信侧低声说:“可否编此间二百吏士入虎贲行列?”  

田信看看得到刘备授阶后的吏士绪变化,微微颔首:“此北府之幸也。”  

“吏士若不足,夏收后不妨再行征选之事。”  

庞林安慰一声,另问:“夏侯廉、夏侯献已至宛城,听说逆臣所立夏相杨仲衡随行。杨仲衡必来昭阳邑,孝先可有应对?”  

姑姑一家被曹魏搜出来,实属一种必然。  

有档案可查,也有迁移百姓揭发的可能,这种可能随着田信名震天下而不断提升。  

“此事无碍。”  

田信口吻确凿,脸上没有绪波动:“高阳公主与夏侯献若成婚,我只认夏侯献一人,余下皆敌。”  

田氏宗族里,也就亲小妹,和朝夕相处的田纪而已,连伯父、祖父都不想去走动,更别说阔别四年的二表兄。  

庞林微微颔首,低声告诫:“万不可授人话柄。曹丕立夏公国,意在离间而已。北伐在即,唯有各军精诚团结万众一心,才可横扫贼军,光复中原。”  

“是,我也时时警惕,不敢有丝毫懈怠。”  

现在可不敢一口一个‘士衡兄’称呼人家,田信说着做笑:“开以来,就没见过外人。”  

庞林这才松一口气,现在通敌嫌疑是个要命的事,北伐在即,又是倾巢出动…一旦通敌,卖的可能就是天下。  

利令智昏,这种关键时刻,什么稀奇古怪的事都可能发生。  

安抚统兵大将,已成为刘备、曹丕当下的棘手问题。  

入夏以来,驻屯宛口的张辽已经被曹丕连续增赏到食邑六千户,只要守住中原,挫败汉军北伐攻势,曹丕能轻易给张辽一个万户侯。  

刘备这里也一样,吃了糜芳的亏,现在哪里还敢大意?  

不只是田信这里,稍后刘备还会走访马超左军,马超通敌的可能是零,可战前慰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算起来马超也是有一点心结的,马氏家族源于马服君赵奢,赵奢又是铁板钉钉的赢姓赵氏后裔。  

大汉有三恪,但三恪又能引申出二王三恪,二王不是王爵,而是指两个前朝王族的后裔。  

这段时间马超来信与田信讨论东周西周,让田信哭笑不得。  

简直有些不忍直视,看着马超在信里牵引典故,要将姬周八百年硬分成宗周、姬周两朝,要进行学术辩论。  

马超心思是很直接的,三恪有些不妥,应该凑个二王三恪。  

三恪,自然是夏商周,这个周是西周;西周灭亡王族东迁后建立东周,以及一统天下的秦国,理应算是大汉的前朝二国。  

简而言之,马超想给家族捞一个奉祀赢秦宗庙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