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青华(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北府兵改编工作责任详细划分到个人后,田信要返回丹阳乡继续度假,却受到张温规劝。  

启程时,张温相送:“北府兵改制事关朝廷中兴,臣以为君上不宜轻离大军。改制若败,损害汉祚必遭人攻讦。”  

“我与宋公已为大汉竭尽所能,若汉室当兴,自会有英杰涌现,相继不绝。若当灭,也不差我这一时三刻。”  

田信口吻平淡:“公主有孕,家中无长辈,我岂能逗留在外?对大汉而言,我已尽到人臣本分。今儿欲孝则亲不在,不能侍奉双亲,只好与妻子团聚,尽人夫、人父之责。”  

明年的战争谁也说不清楚具体会是什么个走向,而自己是总预备队,要面对的绝不是什么轻易的小场面。  

自苏醒以来,饿的一度昏厥,是小猫一样的小妹在身边念叨,让自己承受住了最初的苦难。  

现在立世扬名,立业成家…寻常军法、国法管不到头上,为何不待在家里享受惬意舒适?  

见田信去意坚决,张温也只好改说其他话题,不再纠缠军队的实际管理权。  

张温也关心新的夏历推演进度,这是天文历法学问,多是父子相传的隐密学问,几乎不向外人传播。  

所以田信即便得到汉博士的教导,对历法知识也应该缺乏认知…可很遗憾,作为一个时不时扳着指头计算假期的人,田信很熟悉一套历法。  

任由张温担心,田信还是领着三十余骑返回丹阳乡。  

关姬最近饭量又有上涨,为照顾她,刘备关羽各选了一批生育经验丰富的健妇前来照顾关姬起居。  

田信可以确定她各方面的变化,是真的怀孕了。  

暖阁之中,田信正握着剪刀裁剪牛皮,为自己的孩子制作拨浪鼓。  

关姬则翻阅北府、昭阳邑递交的公文,田嫣仿佛小秘书,将关姬翻阅的公文竹简合拢,恢复如初。  

“夫君,虞博士也过问夏历之事,究竟如何了?”  

“不急,我自有一套历法可用。”  

“可历法若有疏漏,必惹北方说笑,有损威名。”  

关姬将虞翻发来的竹简抱到田信身边,取出竹简里夹着的大卷帛书,她摊开审视:“这是虞博士所书的夏历考录,夫君不妨参详一二。”  

“青华,我有河图洛书,所制夏历必无疏漏。”  

语腔温和,田信接住虞翻的竹简、帛书先后翻阅,反而做笑:“丞相是奇人,见我简化文字,一眼就能识别字意。虞博士也不差,已得简体字之妙。估计是虞世方家书联络时,让虞博士学会了简体字。”  

虞翻发来的帛书,有标点符号,大半文字是简体。  

关姬字青华,取青翠茂盛、健康之意,隐隐间又跟关氏所承的木德相呼应,让挖掘到这一线索的北方、荆益湘三州经学家连连惊呼。  

以至于荆益湘三州经学家探讨时出现一种让田信很不高兴的论调…关姬可能是关羽木德的继承者。  

话里意思有些危险,田信不做反应,就等哪个不知死活的家伙将藏着的后半句话说出口。  

关姬也看了几眼虞翻的简体楷书,看不出有什么好的,再好能比得上田信手书?  

她英气双眉轻挑,不以为意:“这有什么好的?”  

“是呀,虞博士的字不如我,就如他的夏历不如我的。”  

田信说着卷好帛书夹入竹简,不由有些气馁,虞忠还有两个弟弟留在丹阳乡充当关兴、田嫣的同学伙伴。  

这两个虞氏子一个七郎九岁,一个九郎六岁,年纪小小就有家教在,远比其他军吏家的子弟要敏锐、沉稳。  

虞翻有十一个儿子,如今都未婚配,如果个个成材,以联姻的方式立足于季汉,几乎可以成为《孟氏易》的新代言人,宛如往日的汝南袁氏。  

何况虞翻本人表现出如此强大的生育能力,今后十一个儿子必能壮大族裔。  

司马八达,比一比虞氏十一郎,还差足足三个。  

就虞翻那体格,再活三十年不存在问题,三十年后的虞氏,俨然一棵大树。  

虞翻凭借十一个儿子和家族五世治孟氏易的家学,已迅速在益州站稳跟脚…离开江东的虞氏,依旧是世族。  

陆议也不差,赎回族亲、妻子孙氏后,依旧在蜀郡开辟山田自食其力,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益州豪强没有坞堡,虞氏、陆氏迁移益州后,没有坞堡,没有千顷良田,没有数千仆僮,可依旧是世家。  

若是虞翻、陆议讲学,估计愿意送子弟来听讲的没有八百人,也能有五百之众。  

所以军中推广启蒙、军中选士工作刻不容缓。  

关姬见田信走神,给田嫣一个眼色,田嫣捂嘴离开暖阁。  

小妹离去后,关姬语腔慵懒:“夫君在想什么呢?”  

“在想人,想虞世方七弟、九弟。”  

田信与关姬肩靠肩坐在一起,努嘴做笑:“他家七郎倒是娴静温和的性子。”  

“还以为夫君在想别的女子。”  

关姬抬手轻抚自己略有臌胀的腹部,头侧枕在田信腿上,目光去看鱼油灯花,语气幽幽:“好生奇怪,你我也有了子女。”  

她侧头看田信,盯着田信鼻孔不由做笑,鹅蛋脸红扑扑:“夫君可是看上了虞七郎?”  

田信微微颔首,说着微笑:“虞博士若来了,我问一问,若是可以,就给小妹定下婚事。”  

战争不会等人,不会等自己儿女出生,不会等自己把妹妹安置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