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二选一(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军事会议中曹彰不愿再开口,惹得曹丕不喜。  

夏侯尚也知道宛口战场规模有限,再多的兵力也摆不开,缺乏战场宽度。  

所以参战兵力除了现有的中军、外军外,余下兵力需要分批次动员,以尽可能的节省国力消耗。  

会议结束,曹丕设宴招待曹彰,口吻不善:“朕代汉实乃天命所归,人心所向之事。为何封禅之后,有人却为汉帝哭泣?此系何故?”  

曹彰正握着筷子,闻言一顿,沉眉垂目,脸上没什么表情。  

侍中苏则深吸一口气,鼓足勇气胡须抖动,正要起身为自己的行为抗辩,不想身边用宴的傅巽抓住他胳膊掐一把,低声:“非谓君。”  

“嗯?”  

曹丕作色,曹彰则将筷子放在桌上,垂手而坐不做反应。  

见曹彰模样似乎真的不知情,曹丕端起酒杯踱步到曹彰桌案前,屈身询问:“子文,子建系朕手足至亲,为何要使朕难堪?”  

“臣弟不知。”  

曹彰依旧昂着头,沉眉,却目光直视,不看侧旁的曹丕。  

曹丕懊恼皱眉:“朕别无他意,只恨子建浪荡放纵,不知收敛。子建若能收敛性情,稳重持国,此朝廷、宗庙之幸也。”  

“若依陛下所言,子建非子建,臣弟亦非臣弟。”  

曹彰端起酒示意,仰头饮一口,侧头看曹丕面容:“陛下秉性难易,臣弟与子建如何更易?”  

曹彰目光明亮有神,透着哀伤:“陛下,臣弟只求三千健骑,欲与田孝先一决生死。如此,死而无憾。”  

兄弟两人目光碰撞片刻,曹丕嘴唇颤抖,还是没忍住气呼呼开口:“可子建不该哭!群臣诽议,指指点点,朕左右为难。”  

“陛下,子建会哭,子建不愿掩饰,是因子建信赖陛下。”  

曹彰将手里握着的酒杯放下,口吻颤抖:“难道陛下想看子建矫容掩饰之状?”  

“子文处处为子建开脱,怎就不为朕做想?”  

曹丕索性盘坐在曹彰对面,也端起酒杯饮一口:“子建率真任性,朕能理解,亦能宽容。朕肩负宗庙社稷,不求子建慎重,只是想得子建、子文宽慰、谅解。”  

“是,臣弟愿为社稷赴死,愿提三千锐骑与田孝先一决生死。”  

曹彰悲伤已不能掩饰,颤音:“司马仲达继任御史中丞,他难道不知揭发子建之事会让陛下伤怀?臣弟别无所求,只求与田孝先一决生死。”  

魏国将御史大夫、司空职能融合,司空王朗位居三公,专管御史台事务。  

王朗岁数大了,精力不如司马懿,司马懿又是曹丕近臣出身,在御史台的实权压过王朗。  

“子文?”  

曹丕脸上懊悔之色更深,想张口规劝,也想道歉,也有羞怒,迟迟说不出话来。  

曹彰扭头看一旁:“陛下身居大宝之位,本就该承常人不能承之重,受常人不能受之事。臣弟与子建性格有缺,非承托社稷之材。”  

“臣弟屡犯大错,论罪当诛。”  

“陛下念手足之情,委重任于臣弟,臣弟唯有以命相报。”  

“谨望陛下宽恕子建,子建无有害心。”  

曹丕听了自嘲无声做笑,抬手以袖遮面,起身摇摇缓缓朝内殿走去,大殿中用宴诸人皆垂首不语。  

夏侯尚犹豫片刻,起身绕过屏风,来到殿后。  

就见曹丕在七八步外瘫软趴在地上,以袖捂住口鼻淌泪,夏侯尚缓步上前搀起哽咽不能自已的曹丕,轻声劝慰:“陛下,鄢陵侯性格刚强,非是不爱陛下。”  

“子文宁死不肯退让一步,子文至死还在为子建开脱…朕心里委屈。”  

“子建令我难堪,母亲责备我,子文也说子建说项,我处处不如子建?”  

“伯仁,朕想不明白。”  

曹丕被搀起,挪步往殿内隔间走去,声音虚弱、无力:“父亲爱仓舒,爱子建,也爱子文,何故薄我一人?”  

“陛下乃武帝长子,不爱,才是大爱呀。”  

夏侯尚依旧轻声劝谏:“陛下是鄢陵侯兄长,正因亲爱陛下,鄢陵侯才吐露心迹。此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之理。鄢陵侯非奸滑弄臣,岂会搬弄字眼以讨陛下欢心?”  

“那子建呢?刘备、孙权虎狼在外,国运艰难,子建怎就不能体谅朕的难处?”  

“陛下,临淄侯生漫,待陛下以真诚,虽偶有过失,瑕不掩瑜,终究是陛下之幸,社稷之幸呀。”  

夏侯尚见曹丕擦干眼泪情绪稳定下来,才稍稍恢复声音,语腔温和:“想必鄢陵侯此刻心中也有懊悔,只是碍于颜面不肯表露,宴席散后,臣劝劝鄢陵侯。”  

“唉…那就托付伯仁了,朕别无所求,只望子文不可再提与田孝先一决生死之事。”  

曹丕敛容拍拍夏侯尚肩背,夏侯尚屈身施礼,目送曹丕走向偏殿,不久曹丕更衣完毕,神态如常与夏侯尚一前一后返回大殿。  

殿中宴会如旧,曹彰依旧是一副暮气姿态。  

宴席结束,夏侯尚送曹彰、夏侯儒西行至西郊显阳苑边上。  

显阳苑破旧如故,夏侯尚辞别时询问:“议论军机时,君侯另有高论?”  

曹彰态度冷淡,夏侯尚解释说:“君侯,刘备以三恪之礼待关云长、张翼德、田孝先,可知明年犯境决然不下二十万之众。彼倾国而来,我亦当举国应对。”  

“唉。”  

曹彰长吁浊气,远眺西方:“依凭关中兵马,足以扼守祁山道、陈仓、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