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婚礼(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诸葛亮主婚下,田信、关姬携手来到土台下,算是婚礼第一步,新人登场。  

土台下田信、关姬一同洗手,以示洁净、神圣。  

之后又携手登台,在这里会接受诸葛亮赐下的酒,诸葛亮细细打量田信,田信也只是多看了几眼眼熟的诸葛亮,十分眼熟。  

田信更多注意力在关姬身上,她有些紧张。  

漆木杯底有鎏金文字,皆是祝词。  

饮酒之前要举行同牢之礼,田信切取盘中卤熟的牛肉片,与关姬各夹一片食用。  

随后是饮酒,田信、关姬各饮半杯又交杯再饮,一饮而尽。  

诸葛亮笑呵呵看着眼前一切,待田信、关姬放下漆杯后高唱“行解笄之礼!”  

少女待嫁,象征就是束发及笄之礼,出嫁自然要解笄之礼。  

关姬侧身面对田信,用一双黑亮眼睛打量。  

田信也笑吟吟与她对视,举臂抖了抖宽袖,上前半步伸手解下关姬发冠中的木笄,并双手捧着向刘备、关羽示意,又右转向台下观礼的宾客展示,随即后转又向左侧宾客展示。  

自然的,引来了宾客的叫好声、喝彩声。  

关姬则微微垂首,田信又转身向台下随他而来步行骑士出示,仿佛战利品一样高高举着。  

“万岁!”  

“万岁!”  

“万万岁!”  

该占的便宜还得占,约九百六十名步行骑士竭力山呼。  

步行骑士再三山呼,田信斜目打量关姬,见她喜欢这种欢呼。  

关姬也望他,在山呼声停歇时,收回目光垂首。  

随后田信将木笄收入自己怀中,从一侧侍女端来的木盘中拿起剪刀,剪下关姬一缕发梢,也解下皮弁冠,剪一撮自己头发。  

两撮头发混在一起,他拿在手里,由关姬用丝线缠绑,捆成一束。  

诸葛亮旁观这一切,不时微微颔首,这恐怕会成为当世美谈,亦将流传许久。  

这场婚礼证明了什么?  

证明了希望,你只要是人才,有功勋,就能封侯拜将娶公主!  

结发礼完成,婚事也就算完成。  

只是田信又加了一道,诸葛亮也不觉得突兀,于是接下来诸葛亮的清亮嗓音高呼下,先是祭拜天地、再拜父母高堂,再三夫妻对拜。  

夫妻对拜后,田信、关姬携手走向刘备身侧的青伞盖。  

刘备身侧是黄伞盖,刘禅、刘永分坐左右,俱是青伞盖;刘永在左一,左二是关羽夫妇的青伞盖,右一是刘禅,田信、关姬的位置在右二青伞盖下。  

诸葛亮也算主婚完成,回来时坐到刘禅身边,刘禅恭敬行礼。  

第一次见刘禅,看不出有什么懦弱、柔软气质,刘禅给田信的感觉此刻与关兴类似,只是单纯的喜悦。  

这个时候鼓声、号声响彻,千人规模的巴人左手挽盾,右手握着长竹拍打节奏,高唱如同山歌的悠长巴音渐次登场,田信的扈从骑士从两侧退下,入席用餐。  

算是阅兵典礼开始,远近喧哗声大作,热热闹闹。  

也不是多么正规桌案,只是齐整地面上铺设草席,各军吏士席地班列而坐,用餐而已。  

不同于畅饮的羽林、虎贲、荡寇军,田信的扈从骑士入座后很少饮酒,又因背旗的原因,只有坐的端庄才能保持精神面貌。  

故而引人注目,刘备再三皱眉,高声对田信说“孝先未免不近人情,何约束麾下锐士性情?今日大喜,宜畅饮、欢歌。”  

田信正剥橘子,也不起身“大人,非是约束,实怕饮酒误事。麦城已有充足酒水,可使吏士乘兴而来,酣畅而归。”  

“孝先什么都好,就是不饮酒,不作乐。”  

刘备明显酒酣,笑说“昔年徐州时,吕布麾下中郎将高顺不饮酒,清严与孝先类同,此人骁猛异常,让朕为难了许久。孝先不饮酒是好事…不提酒了,今日孝先应作诗一首,以记此盛事。”  

当即有侍者端来笔墨,田信早有准备,剥干净橘牙递给关姬,故作思虑。  

诸葛亮也笑说“孝先曾打趣曹丕威逼曹子建七步作诗,今日可能七步成诗?”  

远处宾客皆不知发生什么,田信接笔起身,笑说“这不难,我早就料到会有这番事,休说七步,一步也不用。”  

左右打量,目光落到关姬脸上,田信捉笔书写,并轻颂“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隐去后一句,田信题诗名《昭阳十五》,隔着厚厚的脂粉,看不出关姬神情变化,只是眉目恼羞不已。  

诸葛亮起身捧着这卷帛书,他身姿潇洒如松如柏又如鹤行,笑吟吟进献帛书于刘备“孝先何不再做一首?”  

刘备审视,笑说“孝先懂女儿家心思,倒省了朕忧烦。”  

诸葛亮甩袖漫步到田信身边,见已然动笔,就高声诵唱“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好啊,孝先可能再做?”  

诸葛亮展臂指着刘禅“孝先少年高才,乃太子兄长也,可有指教太子之作?”  

刘禅也起身来到一侧,金冠簪缨,微笑拱手“禅为兄长研墨。”  

田信上下打量刘禅,摇头笑笑“这难不倒我。”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诸葛亮唱诵,就见诗名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