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杨仪(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江陵城外码头,雨后天气晴朗,江水上溢。  

周仓与一批同僚挥手道别,目送他们乘船前往益州任职,他望着船帮消失在视线尽头才眉毛垂下,欢送时的精气神没了大半。  

益州遥远,这几年战争烈度越发骇人,今日一别或许就是永别。  

当周仓转身时,见杨仪手持一柄素绢折扇在望他,周仓面目沉肃起来“威公先生何故尾随我后?”  

杨仪轻轻合拢折扇,笑吟吟“不敢,恰巧而已。”  

周仓左手按在左腰剑柄,挺直腰杆“威公先生不去麦城,逗留江陵何故?”  

“哦,田君侯前往汉兴郡搜寻食铁兽去了,不在麦城,我今日一早才乘船返回,正与将军相遇。”  

杨仪面无笑意“将军,那等小人生死不值一提,切莫玷污大将军一世美名。”  

“某驽钝,不知威公先生此言何意。”  

周仓缓慢抱拳揖礼,转身阔步离去,杨仪笑吟吟目送周仓雄健背影,看着周仓走向江陵城。  

他随后走向码头边的凉棚,找到陈震见礼后同席而坐,询问“孝起先生,潘俊明出发几日?”  

陈震不掩饰“昨日早间乘运船而去,乃直趋成都之船,沿途无所停留。”  

杨仪这才松一口气,生怕周仓这帮粗猛军吏追上潘,让潘来个溺亡。  

三峡水流湍急,又是秋后江水高涨之际,去成都的水道常常会发生一些沉船事故,溺死潘毫不意外。  

陈震亦询问“威公不在麦城,怎回到江陵?”  

“君侯去山中寻访师傅,仆只好归来等待大将军处置。”  

杨仪面带遗憾“若早至麦城两日,能随君侯入山寻仙也是一场造化。孝起先生,李仙人占卜卦象是吉是凶?”  

对此陈震笑而不语,杨仪见状也不再追问。  

如果田信答应兼任相府司马,那陈震可能会说李意的占卜结果,可现在不会了。  

杨仪是奇才,资历远不是正常人能比较的,以关羽功曹身份入益州,被刘备留任为左将军府兵曹掾,负责全军军械调拨、补给工作;称汉中王时以杨仪为尚书。  

法正病逝后,刘巴接替尚书令,与杨仪不和睦,杨仪失去尚书职务遥领弘农郡守,受关羽引用,兼任大将军府主簿。  

现在杨仪仍旧遥领弘农郡守,却被关羽任命为征北将军府长史。  

从田信拒绝诸葛亮相府司马开始,许多人的命运就开始走上新的枝杈。  

关羽也开始大面积征召军吏扩充大将军府班底,顺带把杨仪派给田信,以充实征北将军府。  

起码各曹掾属体系要搭建起来,由专人管理专事,这样也好追责到个人。  

现在征北军内部结构松散,田信、庞林之下就是孟达、徐祚等将军,更像一个临时的野战兵团编制,而不是成建制的常备。  

按照理想的编制来说,田信的征北将军府各掾属能垂直管理各将军麾下的相关事务,孟达、徐祚等将军只有指挥权。  

兵员补充、军吏选派、器械打造、补充、粮秣调度都由征北将军府诸曹掾属负责管理。  

将府掾属体系建立后,庞林这个护军也只能做护军的事情,掌管征北军右虎符。  

今后征北军内部的人事调动、物资调动都将由长史杨仪来管。  

这是很正常的人事调动,将以前田信模糊处理的公务正式化,仅此而已。  

马良接替黄权成为左护军,李严接任马良的南郡郡守,两人依旧挂着侍中官衔。  

马谡早前由前参军转调左参军,秋季战役即将爆发,随着马良转任左护军,马谡则升迁为益州越郡守。  

陈震由汶山郡守征为相府属官,而前护军潘转任汶山郡守。  

两相对比,潘一跟头栽倒山沟里去了。  

与刘备、诸葛亮、关羽密切的力量都活跃起来,进行一系列调动。  

反倒是新附、关系不算亲近的郡守、郡尉、将军不在这一轮调动风潮中。  

这种紧要的时刻里,田信却跑到山里去找什么食铁兽,肯定是假的,极有可能去寻访隐居的汉博士。  

考究资料,这些汉博士嫌疑人本身就是当年的名士、俊彦,若是出山入仕,自能引发曹丕治下的各类动荡。  

不管田信去咨询这些博士的看法,还是真的去找食铁兽,别耽误婚期就可以了。  

反正其他事情,也轮不到田信来管。  

田信又没惹出什么麻烦,没人会追究什么。  

征他兼职相府司马,只是过渡的一种办法;既然拒绝,那就用其他过渡办法。  

杨仪没什么想法,自己是襄阳人不假,可跟诸葛亮、马良、习祯、庞统有交情的是早夭的兄长杨虑。  

杨家是寒门,早夭的杨虑是奇才,杨仪也是奇才,也因身负奇才而看不起寻常的士人、世族或名士。  

能让杨仪信服的没几个人,刘备算一个,诸葛亮算一个,关羽也算一个,田信也能算。  

现在二比一,选择追随田信就这么简单。  

再说信服是一回事,喜欢是一回事,是否被喜欢又是另一回事,杨仪选择做个什么样的人时,自然知道会惹别人不喜欢。  

杨仪回到江陵城中的驿馆,随夏侯兰撤军回来的董恢前来拜访。  

都是襄阳乡党,只是两人脾气不对付,往日没多少交情。  

董恢也为前途忧虑“威公可知明年之事?”  

“略有所知,公绪有何见教?”  

“岂敢,某正因此踌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