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是我生长的地方《我的祖国》(3/4)
这里,已经壮烈到了极限。
但是,谢辅并没有刻意的继续渲染壮烈。
而是更多的讲述了传承。
不久之后,部队整编,岳维国所在的旅迎来了大量的新兵,他的连队也获得了补充。
三年的战争,打到最后,双方最终宣布停战。
已经成为中年人的岳维国,带着满身的伤,已经缺掉的右手,回到了家乡。
如果说剧情到这里为止,那么这部电影不应该叫做《冲锋号》应该叫做《华国战争中的一个兵》。
到这里,全片已经长达两个小时了,但依旧没有结束。
岳维国因伤退伍,此时他已经是一名营长了。
上面决定调他去苏省做一名县长。
但是岳维国拒绝了。
岳维国回到了老家,穿上了长袍成为了一名老师。
看不出当年的峥嵘岁月,看不出当年的铁血英勇。
如此儒雅。
只是少一只右手掌,只能用左手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
时间慢慢过去,这一年,岳维国六十六岁。
一个学生把报纸给岳维国看。
《我军取消司号员兵种》。
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不需要在开战前吹响冲锋号了,也不需要起床号,更不需要集合号,哨声即可,电子信号,喇叭,似乎都可以代替司号员,这样的话,打仗也不需要有人拿着冲锋号在枪林弹雨中挺直了腰板用命来发动命令了。
这是90年。
苍老的岳维国,穿上了以前的军装,被新一代的士兵,接进了军营。
岳维国来,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申请国家考虑回复司号员兵种。
因为司号员,不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兵种,也是我军精气神的象征,是我军传统的象征,是我军勇气的象征。
在新华国诞生时,有超过三位上将三位中将六位少将曾经担任过司号员。
不过他们早已经去世了。
而正是因为岳维国后来坚持不懈的写信申请恢复司号员兵种,这部电影才会以他作为主角。
电影画面到此为止,取而代之的是实拍画面。
从90年,一直到21年。
每一年岳维国都要去一次军营,画面都是军方给谢辅的实拍画面。
每一次岳维国都把军装穿的端端正正,拿着申请信,进入军营。
这一年岳维国九十七岁。
机关,一位穿着军装的四十多岁带着眼镜的中年军官,兴奋的拿起了电话,拨通了岳维国的电话。
他要告诉老兵岳维国,我军恢复了司号员兵种!!!
自从这个四十多岁的中年进入部队起,每一年都能见到岳维国,每一年都要去拜访岳维国,但是从没有过好消息。
直到今天,好消息来了。
电话打过去后,接电话的不是岳维国,而是岳维国的儿子,岳援朝。
就在这个命令下来之前的一个月,老兵岳维国逝世,他要去和以前的战友团聚了。
不久之后,国庆阅兵团队,邀请岳维国的儿子岳援朝代表岳维国来燕京参加大阅兵。
看台上,一个个老兵挥着手。
虽然苍老,但是精神却格外的好。
岳维国的儿子岳援朝这一段是实拍,并不是演员,阅兵也是真阅兵。
但是,很多人都感觉疑惑。
因为去年的大阅兵,好像主题曲不是这一首吧?
这首交响曲,为什么如此激动人心?
仿佛无数的坦克,就在眼前向着远方滚滚而去一般?
电影在去年的阅兵式实拍画面中,戛然而止。
《钢铁洪流进行曲》依旧在奏响。
黑掉的屏幕上,出现了一排大字‘敬以此片怀念老兵岳维国先生对司号员兵种传承做出的卓越贡献’。
随后开始轮播字幕。
现场灯光亮起,有人还是盯着滚动字幕。
插曲《送别》
词曲:韩舟
伴奏:央乐团
演唱:燕京市少年合唱团
主题曲《我的祖国》
词曲:韩舟
伴奏:国家乐团
合唱:国家合唱团
片尾曲《钢铁洪流进行曲》
词曲:韩舟
演奏:国家交响乐团
电影结束,现场轰然响起掌声。
谢辅登台,邀请主创团队再次登台,接受采访和访谈。
不过在此之前,谢辅开口:“有请岳维国先生的儿子岳援朝先生登场。”
韩舟附身歪头去看,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先生被请上了台。
老先生先是和谢辅收抓手激动的摇晃了一阵,说了很多话。
然后又过来找到了韩舟。
看老先生很激动,韩舟上前搀扶着他的手臂。
岳援朝:“谢谢,谢谢你,我父亲肯定特别喜欢《送别》喜欢《我的祖国》,我父亲活着的时候,最喜欢听音乐了,谢谢你们的这部电影!”
韩舟:“应该是我们谢谢您的父亲。”
“我们才有今天的生活,才能有空间有时间进行创作,才能有这么富足的生活!”
等老先生感谢了一大堆人,然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谢辅才小声告诉韩舟:“岳援朝现在是南方军区的退休干部,如果以后要拍军事题材的电影,可以找他。”
韩舟瞪大了眼睛,还有意外收获?
不过,有机会再说吧。
韩舟觉得《冲锋号》这部电影,没有辱没这三首曲子,比之前看的剪辑版,还要好不少。
或许,这就叫相得益彰吧。
在采访中,有影迷代表询问:“老韩……韩舟老师,请问,您创作这些曲子的灵感是什么?”
韩舟:“灵感?没有灵感,就是看到了电影成片,然后就想到了写这几首曲子。”
影迷代表:“您这么说的话,其他创作者可能会很伤心。”
“听上去很容易的样子。”
韩舟微笑:“
但是,谢辅并没有刻意的继续渲染壮烈。
而是更多的讲述了传承。
不久之后,部队整编,岳维国所在的旅迎来了大量的新兵,他的连队也获得了补充。
三年的战争,打到最后,双方最终宣布停战。
已经成为中年人的岳维国,带着满身的伤,已经缺掉的右手,回到了家乡。
如果说剧情到这里为止,那么这部电影不应该叫做《冲锋号》应该叫做《华国战争中的一个兵》。
到这里,全片已经长达两个小时了,但依旧没有结束。
岳维国因伤退伍,此时他已经是一名营长了。
上面决定调他去苏省做一名县长。
但是岳维国拒绝了。
岳维国回到了老家,穿上了长袍成为了一名老师。
看不出当年的峥嵘岁月,看不出当年的铁血英勇。
如此儒雅。
只是少一只右手掌,只能用左手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
时间慢慢过去,这一年,岳维国六十六岁。
一个学生把报纸给岳维国看。
《我军取消司号员兵种》。
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不需要在开战前吹响冲锋号了,也不需要起床号,更不需要集合号,哨声即可,电子信号,喇叭,似乎都可以代替司号员,这样的话,打仗也不需要有人拿着冲锋号在枪林弹雨中挺直了腰板用命来发动命令了。
这是90年。
苍老的岳维国,穿上了以前的军装,被新一代的士兵,接进了军营。
岳维国来,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申请国家考虑回复司号员兵种。
因为司号员,不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兵种,也是我军精气神的象征,是我军传统的象征,是我军勇气的象征。
在新华国诞生时,有超过三位上将三位中将六位少将曾经担任过司号员。
不过他们早已经去世了。
而正是因为岳维国后来坚持不懈的写信申请恢复司号员兵种,这部电影才会以他作为主角。
电影画面到此为止,取而代之的是实拍画面。
从90年,一直到21年。
每一年岳维国都要去一次军营,画面都是军方给谢辅的实拍画面。
每一次岳维国都把军装穿的端端正正,拿着申请信,进入军营。
这一年岳维国九十七岁。
机关,一位穿着军装的四十多岁带着眼镜的中年军官,兴奋的拿起了电话,拨通了岳维国的电话。
他要告诉老兵岳维国,我军恢复了司号员兵种!!!
自从这个四十多岁的中年进入部队起,每一年都能见到岳维国,每一年都要去拜访岳维国,但是从没有过好消息。
直到今天,好消息来了。
电话打过去后,接电话的不是岳维国,而是岳维国的儿子,岳援朝。
就在这个命令下来之前的一个月,老兵岳维国逝世,他要去和以前的战友团聚了。
不久之后,国庆阅兵团队,邀请岳维国的儿子岳援朝代表岳维国来燕京参加大阅兵。
看台上,一个个老兵挥着手。
虽然苍老,但是精神却格外的好。
岳维国的儿子岳援朝这一段是实拍,并不是演员,阅兵也是真阅兵。
但是,很多人都感觉疑惑。
因为去年的大阅兵,好像主题曲不是这一首吧?
这首交响曲,为什么如此激动人心?
仿佛无数的坦克,就在眼前向着远方滚滚而去一般?
电影在去年的阅兵式实拍画面中,戛然而止。
《钢铁洪流进行曲》依旧在奏响。
黑掉的屏幕上,出现了一排大字‘敬以此片怀念老兵岳维国先生对司号员兵种传承做出的卓越贡献’。
随后开始轮播字幕。
现场灯光亮起,有人还是盯着滚动字幕。
插曲《送别》
词曲:韩舟
伴奏:央乐团
演唱:燕京市少年合唱团
主题曲《我的祖国》
词曲:韩舟
伴奏:国家乐团
合唱:国家合唱团
片尾曲《钢铁洪流进行曲》
词曲:韩舟
演奏:国家交响乐团
电影结束,现场轰然响起掌声。
谢辅登台,邀请主创团队再次登台,接受采访和访谈。
不过在此之前,谢辅开口:“有请岳维国先生的儿子岳援朝先生登场。”
韩舟附身歪头去看,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先生被请上了台。
老先生先是和谢辅收抓手激动的摇晃了一阵,说了很多话。
然后又过来找到了韩舟。
看老先生很激动,韩舟上前搀扶着他的手臂。
岳援朝:“谢谢,谢谢你,我父亲肯定特别喜欢《送别》喜欢《我的祖国》,我父亲活着的时候,最喜欢听音乐了,谢谢你们的这部电影!”
韩舟:“应该是我们谢谢您的父亲。”
“我们才有今天的生活,才能有空间有时间进行创作,才能有这么富足的生活!”
等老先生感谢了一大堆人,然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谢辅才小声告诉韩舟:“岳援朝现在是南方军区的退休干部,如果以后要拍军事题材的电影,可以找他。”
韩舟瞪大了眼睛,还有意外收获?
不过,有机会再说吧。
韩舟觉得《冲锋号》这部电影,没有辱没这三首曲子,比之前看的剪辑版,还要好不少。
或许,这就叫相得益彰吧。
在采访中,有影迷代表询问:“老韩……韩舟老师,请问,您创作这些曲子的灵感是什么?”
韩舟:“灵感?没有灵感,就是看到了电影成片,然后就想到了写这几首曲子。”
影迷代表:“您这么说的话,其他创作者可能会很伤心。”
“听上去很容易的样子。”
韩舟微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