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水火(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当着唐晚妆的面,赵长河当然只能撇清和贵妃的关系:“你想哪去了,不就是长得好看自然就多看了两眼吗,人之常情,人之常情…”  

唐晚妆盯着他不说话。  

赵长河小心道:“其实我当初盯着你看得更久,你没感觉的吗…”  

唐晚妆下意识左右看了一眼,又面无表情:“记住伱曾说过什么。”  

意思是提醒他大家说好了对联姻之事没兴趣的,可别出尔反尔。  

赵长河翻了个白眼,之前在姑苏还能互相调戏几句呢,到了京城又开始了。皮又嫩得很,找别人又不肯。  

唐晚妆无视了他的表情,继续问:“看她几眼就算了,你想赖在皇甫家也是人之常情?”  

“我没地方住啊,能住你这不?”  

唐晚妆:“…”  

她发现自己没有撕的立场,只能道:“反正不管你承不承认自己的身份,那也是贵妃。就算你只是个普通草民,那也不能觊觎,小心脑袋。而按那身份来说,就更…”  

赵长河有些心虚,无奈地道:“说哪去了,你今天怎么着,句句往这种事情扯,不就多看了两眼至于嘛?这是我们唐首座看事情应有的角度嘛?”  

唐晚妆也觉得自己失态,借着低头抿茶调整了一下心情,才慢慢道:“因为我知道她这个所谓的贵妃,她不当回事,陛下也不当回事。所以有些多心吧。”  

赵长河来了兴趣:“怎么说?”  

唐晚妆犹豫了一阵子,这种事当然是不能随便跟人说的,但这人是赵长河的话,是不是某种意义上算家事?还是让他知道的好点?  

犹豫良久,终于道:“皇甫家是西北将门,原本不住京师。自从几位公子陆续战死沙场,陛下让靖远侯回京养老,恩遇无比…”  

赵长河道:“怕功高震主?或者怕皇甫将军失去太多儿子,心态会炸?说是回京养老,实则解甲归田夺了兵权,还让人离开了世代驻地,到京师圈养起来。”  

“可能是…有点。”唐晚妆说着也觉得不好听,又替皇帝挽尊:“但陛下至今没有诛杀过任何功臣,史上也罕见。将门世家长期驻于边陲也确实不是太好…而且皇甫家是前朝降臣,为君者防一手也不是不能理解。”  

前朝…赵长河第一次想起还有这种概念,大夏立国几十年了,前朝这概念在民间早就淡化得完全没个影子了,这么久以来听都没听过。  

话说回来,皇甫家这种遭遇,皇甫情小姐姐心中有反意其实挺正常的,但家族不知道怎么想。所以她自己加入了四象教?不知她爹知不知道…反正目前来看,起码镇魔司不知道,否则唐晚妆可不会是这个态度。  

他也不予置评:“然后呢?”  

“皇甫家入京,其实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那时候皇甫绍宗还在穿开裆裤,皇甫情豆蔻年华,那时真是美名播于京师…”  

“你那时在哪?”  

“…”这问得,果然是破了好几个案子的精准切入点。  

唐晚妆很不想回答,却只能面无表情地回答:“游历江湖…在京求学。”  

赵长河紧急憋住了笑意。  

差不多的岁数,差不多的美貌,家世也不相上下,估摸着才学也差不了多少,可能你武学比她强…赵长河还没想到翼火蛇是朱雀,否则连武学这一项都差不多。  

一个水乡女子温文娴雅,一本正经;一个将门虎女风风火火,还可能有点小妖精。  

一个朝廷砥柱,一个背地反贼。  

简直是水火不容,光暗两面。这两人不是从少女时期开始互相看不顺眼才怪了,大概率这撕得都已经成自然了,整个京师都习惯看乐子了。  

时光荏苒,一个成了首座,一个做了贵妃,还惯性在撕…  

如果赵长河能把朱雀联系起来,就会知道遥想当初洛家庄,那种屠杀灭门剑拔弩张的气氛之下,朱雀见到唐晚妆的第一句话是:“春水剑法名字俗了点,好看还是好看的。”  

那话里的小滋味,真不足与外人道。  

唐晚妆神色不太好看:“你那什么表情?难道你以为我叫你不要接近她是因为和她互相看不惯?”  

难道不是?  

赵长河乖巧坐,低头喝茶。  

唐晚妆敲桌:“这事和我有什么关系,说的是皇甫家入京之后!你不要岔题!”  

“嗯嗯,然后呢?”  

唐晚妆瞪了他半晌,终于说回了正题:“总之后来多次与胡人的战事,朝廷都败得很不好看,精锐边军葬送了不少。所谓陛下晚年的一些昏招导致天下乱象,这也算一项吧。靖远侯实在坐不住了,屡次要求出征。”  

赵长河道:“所以把女儿送入宫,算是安他之心?女儿能安个什么心?没用吧。还不如留皇甫绍宗住在京师的意义大。”  

“显然,真正的质子明显是皇甫绍宗自己,不是皇甫情。也不知道皇甫绍宗自己看明白了没。”  

“…也就是说皇甫情根本没有必要入宫。”  

“对,没有必要,毫无意义。这件事上,很可能皇甫情与靖远侯家是割裂看待的…最多就是让靖远侯用外戚带兵的名目好听点,总比押着人家儿子在京好听,但我还是认为是皇甫情自己的事。”  

“那就是因为老夏犯了色心,强行让她入宫?”  

“不,陛下不近女色至少十年了,或许更久,他二十年来连秀女都没选过。”唐晚妆认真道:“事实上,修行到了陛下这种天人合一的程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