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 一举两得(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大师兄的人丹法,本质上就是这样,目前能经受的,只有三人,大师兄自己、小师弟,以及徐承筑。  

徐承筑很早之前就进丹炉了,那时候师兄还没闭关呢,炼出一个真人仙之资,不然的话,他可没那总和法门开创新法的能力。  

外门当中,除了徐承筑,也只有夏侯痴进了丹炉,他当年还不服输呢,觉得凭什么徐承筑可以,他不行?  

于是觉得自己够资格了,跑去朝师兄申请。  

这事吧,自然都是乐于观看的,但是整个金仙门遭遇过炼丹的人,全都默契的来到了祖师殿,包括那时还没闭关的师傅,都跑过来看徐承筑和夏侯痴的炼丹。  

结果不重要,反正肯定是成功的。  

徐承筑也不重要,都知道他是人丹法,不仅不会失败,甚至都不会叫喊。  

只有夏侯痴,让他们感同身受之余,又觉得幸灾乐祸。  

当年承受的磨难,如今看别人再来一遍,还真是.  

蛮爽的!  

同样觉得爽的金光在那时又被分了两份根基.  

也不知道那根基是怎么来的,师傅的全部根基,早就分给他们这些老弟子了,可就是多余出来,莫名被分走了两份,分给了徐承筑和夏侯痴。  

只是大师兄走之后,金光在那无能狂怒,被高司术给听到了,回来分享了一下,才让众人知道。  

徐承筑得到的,便是金光得益于混元道的性质,可以将万物圆融如一的力量,这力量不仅体现在炼丹制器上,他本身的人仙之资,赤子之心,顺道就将那些接触到的法门也给圆融如一了。  

所以给凡人弄出大众炼气法。  

人丹法的三位,简直就是‘天地人’,事实上,金仙门内部,也是这么称呼这三个的。  

大师兄是天,所以普照万物,有天才有一切,有了这天,才能打好基础,众人才能在天之下生存。  

孙九碑是地,钻研的东西无一不精,他自己天天说什么百般磨练方成一真,说是最驽钝的,可实际上将发明出来的法术进行钻研,弄出此法术的极限,让别人有方向可参照,可以让众多弟子知道该怎么炼。  

同时在炼丹炼器上,也是随着时间逐渐变精,以前给凡人用的施肥丹药,好用的便宜器具,都变得更加的精,不仅是减少了损耗,还加强了功能。  

对仙人也好,对凡人也好,都有可以让他们站立且生存的土壤,所以称之为地。  

徐承筑就是‘人’了,人仙之资,改正法门,容纳法门,也为凡人打下基础,从而让凡人都有一份修仙可能,哪怕是作为常人,都比天下里其他的常人要好上太多。  

这三人,看似不同,但都人丹法,乃是金仙门正统中的正统。  

至于夏侯痴嘛,他得到了金光截取一线生机的‘劫’之根基,据他所说,这玩意儿能截取一切可能。  

既然不是人丹法,那就要创出一门不弱于人丹法的支脉来!  

男子汉大丈夫,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若是能达筑基,金仙门以后怕是能多出一支脉来。  

金仙门的这些真正炼气士,现在共同认识的就是一件事。  

拜祖师,就有天资。  

进丹炉,能得根基。  

所以后来开宗收徒时,严格控制住了这一方向,除却张飞玄徒弟比较机灵,想办法拜了祖师后,其他人都还是按部就班。  

先耐得住寂寞,考验出心性再说吧。  

公明乐的法门,若是真要让他进入到金仙门的混沌海之识,让他看出隐藏的法门之性,他怕是一下子能得不少好处来。  

不说别的,光是张飞玄他们四个,就不一般了。  

无数条命的血河,能撕咬法力的阴兽,无色无相的虫毒,惑人心神的咒星若是能调动的话,这骗子怕是一下子便能得道升天了。  

同样的,他这法门,对金仙门作用也很大。  

首先一点,他可以用来瞒住师兄,成为一个闭环。  

什么正邪,到达大师兄跟前不死是第一关,可不死之后.不代表真的就是免除了死罪,师兄的判定只是一个大方向的。  

有些人不死,是罪不至死。  

有些人不死,只是没被发现。  

师兄能定法门正邪,但定不到人心啊。  

诸如紫霞宫,原先还有七个人,但是不也是死掉了三个吗?  

万一有能遇到大师兄大日而不死,可是本身又是该死之辈呢?  

那当然是让他不见大师兄最好了,但这事张飞玄他们又发现不了,可现在出现的公明乐,倒是可以做到这一点。  

其次,若是他能得天下之法门,从而骗用出来,也可以让徐承筑来改一改,这样也能以防万一。  

瞒住大师兄关于正道之事,总有一天会露馅的,可如果先行下手,让公明乐得到法门,再给徐承筑,让徐承筑改一改,到时候,他们就可以拿着这法门,驳斥别人为真正的邪道。  

就算是师兄到时候发现,天下没有真正的正道,所有的正道都是虚假的,他们就可以拿出这东西来,告诉是师兄,是邪道们故意那么炼的!  

这样的话,师兄也不会怀疑他们金仙门作为正道的真实性了。  

一举两得的事,为什么不干?  

这才是让张飞玄没有第一时间对公明乐下杀手的缘故,这事若是干好了,他们手中有底牌的话,心也安稳一些。  

大家如今跟个无根浮萍似的,整日就在薄冰上行走,一旦碎裂,全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