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烟花易冷(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中,作词人方文山很罕见的只用了一个韵脚,也就是十三道大辙中的人辰辙。  

为什么单用这一辙?  

其实这是整首词的精妙所在。  

第一轮主歌唱到副歌,每次林知白唱到这个“等”字的时候,发的必然是前鼻音。  

而不是后鼻音。  

因为首歌想要展现的正是这个“等”字。  

如此唱法是为了提醒大家,接下来要划重点,震撼的时刻到了…  

其实任何一个能成为经典的作品,都有精彩得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方,《烟花易冷》全篇歌词最精彩的莫过于方文山对这场生死苦等的描写。  

完全没有具象的时间描述。  

都是抽象的借用周遭事物的变化来体现。  

这也暗合了古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在钟表出现前,人们都是以一些自然规律来获悉时间的变化。  

这种细节处理,也是方文山作为填词大师高级的地方。  

当然。  

在蓝星,林知白才是“作词”,于是他便成了大师。  

好在白帝是才子,这件事众所周知,倒也算是符合人设吧。  

尽管这一幕,也是狠狠给观众给上了一课,大家才发现原来以前认为很棒的古风歌词,在林知白的写词能力面前竟然也不过如此——  

歌词神了!  

我刚刚也想说来着,大家都太关注演唱啊,旋律啊,编曲乐器啊等等,明明这个歌词也是贼变态的那种强度!  

古风歌词和这首一比简直弱爆了!  

这也是古风的歌词,但水平高出来的真不是一星半点!  

哪怕冲着这个词,这首歌都值得一听了!  

靠,我忽然反应过来了,为什么赵洲歌手一个个都不唱古风歌!  

合着他们是早就知道白帝有一首这么炸的歌,一个个的怕被白帝对比的体无完肤,所以直接避开古风了!  

好吧。  

这一届的网友很聪明。  

这就是赵洲歌手们今天一个两个都死活不唱古风歌的原因。  

大家之前都排练了的。  

那排练的时候,林知白自然也拿出了自己的《烟花易冷》。  

结果就是…  

听完林知白的排练后。  

所有赵洲歌手全部都默契的换掉了自己原本准备的古风歌。  

麻蛋。  

继续唱古风歌的话,不是纯纯的自取其辱吗?  

意识到这一点。  

那些原本以为赵洲歌手们不唱古风歌,只是为了避开白帝——  

或者说那些认为赵洲歌手不唱古风歌,是为了变相讨好林知白的网友们懵逼了。  

我擦嘞!  

合着这一个个的不是在讨好白帝,是特么在逃避白帝啊!?  

白帝这首歌,真的是古风天花板!  

哪怕是最擅长古风的赵洲歌王歌后们也不得不退避三舍!  

白帝牛逼!  

这首歌真的无敌了!  

到了这一刻,这首歌“很牛逼”已经成了大家的共识。  

就算部分观众不识货,只是单纯觉得好听,那不是还有乐评人,甚至还有一些专家了吗?  

这些人可不会错过这种展示知识认知的好机会啊!  

是以。  

哗啦啦没一会儿,已经有多个乐评人乃至专家发出动态了:  

白帝新歌堪称古风天花板!  

宫商角徵羽,五音玩到这种地步,白帝是音乐的王!  

烟花易冷,音乐的王!  

详细鉴赏后面发,现在容我高呼“白帝你是我的神”!  

晚点发长评,标题已经定了,叫《蓝星乐坛变天,白帝创造新类型音乐》!  

靠乐评吃饭的,没一个还能保持平静,全都疯了一样冒泡。  

至于那些已经唱完。  

或者还没开始唱的赵洲歌手们。  

看向林知白的眼神,就像是在仰视他。  

林知白在情绪浓烈中释放,在歌声结尾中怅惘,一首《烟花易冷》唱完,他竟然过了好几秒才走出情绪,可现场很多人却迟迟没能走出。  

这里是赵洲。  

现场最多的就是赵洲人。  

赵洲人最爱的就是古风。  

而喜欢古风的人能拒绝得了中国风吗?  

答案是拒绝不了一点,这首《烟花易冷》作为蓝星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风歌曲”,落入赵洲人的耳朵里,说是仙音可能过分了,但说是“天花板级的作品”绝对不夸张!  

哗啦啦啦啦!  

等回过神,所有人都在鼓掌,表情仍旧是沉醉未消!  

又被白帝教育了!  

听了这么多年的古风歌,一直以为这个领域被我们赵洲统治了,结果白帝一出手,直接就打破了赵洲的统治!  

早该想到的,难怪我们的歌王歌后们今天这么反常!  

我不禁又想问,还有什么是白帝不会的?  

你们快看网上,好多乐评界的名人都跟过年一样,夸疯了这首歌!  

都说这首歌是创造乐坛新类型的音乐了!  

果然,白帝的能力,在我们赵洲,就是唯一真神!  

对味儿!  

白帝对的,就是赵洲的味儿。  

可此时被征服的,却绝不仅仅是赵洲人!  

公益直播间里,打赏络绎不绝,各种火箭飞机覆盖了屏幕,全都是为了白帝的这个表演。  

如果说《刀剑如梦》是传统古风。  

那么《烟花易冷》,就是让传统古风逐渐成为过去。  

取而代之的是“古典风”。  

“没错。”  

唱完歌,林知白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