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八、天寒添衣(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转头,朝离闲道:  

“秦竞溱抵达那日,伯父和大郎去浔阳渡接下。”  

顿了下,欧阳戎再道:“小师妹也去,咱俩一起,可以叙旧。”  

“好。”谢令姜利落点头。  

离闲担忧问:“这样热情接触领兵大将,会不会有拉拢之嫌,给母皇的感官是不是不太好。”  

“伯父小心谨慎是好事,但也不必惊弓之鸟,李正炎、朱凌虚的事过去了。”  

欧阳戎笑说:  

“伯父现在是江南道安抚大使,大郎是江州别驾,不去才是摆高架子。至于能不能拉拢…有枣没枣打一竿子再说。”  

离裹儿忽然笑了下:  

“万一秦竞溱真是个隐藏多年、心忧离乾的大忠臣呢?”  

离大郎摇摇头,纠正:  

“不求什么忠臣、良臣,甚至不强求他大公无私、态度中立是个直臣,只要他能是一员良将就行,严法治军,秋毫少犯,尽早结束西南战事,避免波及下面黎民…这点总要做的不输李正炎吧。”  

离裹儿歪头:“阿兄说的是。”  

欧阳戎闻瞧了这对思路迥异的兄妹一眼。  

众人又商量了会儿,欧阳戎出声叮嘱:  

“不管如何,此次辅助平息战乱,造好大佛,两件事都很重要,是咱们回京的重要契机,好好准备。”  

离闲等人重重点头。  

少顷,欧阳戎离去,走前被塞了三套厚实秋衣,各有不同。  

都是给欧阳戎添置的。  

随口问了下,一套是韦眉准备的,一套是小师妹亲手制的,还有一套…欧阳戎没问。  

随手将它们带回了槐叶巷宅邸。  

浔阳城,刺史府,后宅某一间地下密室中。  

密室中央摆放有两列椅子,却空荡荡大半。  

李栗与王冷然坐在最上首的两张椅子上,沉默不语。  

身前有两个风尘仆仆归来的鲜卑大汉,操着生疏的长安雅言禀告着什么。  

他们旁边不远处,密印头陀、轻佻道士各自坐着。  

僧人低眉善目,念诵金刚经。  

轻挑道士翘个二郎腿,翻看演义话本,啧啧称奇。  

一僧一道互不打扰。  

李栗与王冷然没有去管他们。  

波斯商人手里握着一枚刻有“魏”字的玄铁令牌。  

王冷然低头翻阅一份最新送来的卷宗,落款是龙城县法曹的印章。  

听完两个鲜卑汉子的复述,二人阴沉着脸。  

“赵如是的死,没这么简单。”王冷然眯眼。  

李老板捻须,转头问那两个归来的鲜卑汉子:  

“你们是说,那天夜里,看到了赵如是的身影?”  

“对。”  

王冷然晃了晃手中卷宗:  

“可人已经白天死了,就在龙城县街头,很多人看见,当天夜里,他尸体就躺在县衙院子里,也有人值班,你们是不是搞错,难不成是看到鬼了?”  

鲜卑汉子脸色犹豫,摇了摇头:  

“看着像他,不确定,不过那一夜,确实有人来找过朱玉衡,好像是朱凌虚派来的,走路一瘸一拐,很像赵如是。”  

“他们聊了什么?”  

“不知,朱玉衡支开了咱们,不清楚聊啥,但当天早上,朱玉衡就借机甩开咱们,率卒叛逃。”  

王冷然与李栗对视一眼。  

李栗低头,又看了看手中的“魏”字令牌。  

这枚令牌是从朱凌虚的遗物中找到的,被王冷然取了回来,而在之前,他们和欧阳戎、容真解释这枚令牌,花了很多口水。  

不过还是被容真、欧阳戎如实禀告上去,八成把锅扣上了魏王府头上,成了彰显朱凌虚与魏王府关系密切的铁证。  

李栗当然认识这枚令牌。  

朱凌虚父子的事情发生后,他就再也找不到六公子的身影。  

与此同时,魏王府那边传来回信,说丘神机与鼎剑没有返回,更别提六公子的身影。  

李栗起初第一反应是出事了。  

难道六公子遇害?  

不过很快,他便发现了蹊跷,揣着一分怀疑,寄信给魏王府,查了一下。  

收到回信后,赫然发现,此前那位“六公子”说的,离开云梦泽后遇到其它魏王府线人之事子虚乌有,卫氏在江南道的势力人手,当时并没有人在云梦泽附近出没。  

李栗顿时悚然,惊出一身冷汗。  

再回头去看六公子行径,他满是惊疑。  

“当街被斩首?难道是说…”  

波斯商人站起身来,忽问:  

“赵如是尸体何在?”  

王冷然皱眉答:“龙城。”  

翌日一早,欧阳戎出门,前去上值。  

马车行驶到一半时,燕六郎快马赶来,表情严肃,翻身下马,钻入车厢,朝欧阳戎耳语几句。  

隐约露出一些“连夜出城”、“波斯商人”的字眼。  

“知道了,这回总算是聪明了点,找到些疑点…不过等的还是久了,寒生露凝,秋风降温,都快懒得动弹了…”  

欧阳戎点头,自语了几句,转头递了一叠新衣给燕六郎,后者愣住:“这是…”  

“婶娘制的,放心收吧,不是什么绫罗绸缎,是几件填了丝绒鹅毛的裌衣。”  

欧阳戎点头轻声:  

“婶娘想着伱还未婚娶,家中父母阿姐们都在龙城,不在浔阳,她也给你做了几件,试试看衬身吗,不行我拿回去改改。”  

“多谢明府,多谢大娘子。”燕六郎不禁动容。  

欧阳戎又叮嘱几句,燕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