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混乱阶梯(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一介长史,独善其身,可以,但绝不一言不发。”  

他语气平静,绕开谢令姜,带着奏折,朝院外大步走去。  

谢令姜为之动容,回首凝视他背影问:  

“可是前夜在书房,大师兄不是还劝离伯父,上书表态支持吗?为何今日大师兄为何…”  

欧阳戎没回头:  

“因为浔阳王府乃砧板鱼肉,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劝谏主公上书支持,乃是我作为王府谋士的责任。  

“而走出王府,披上这身官服,我便是一州长史,此乃不辞之责。”  

谢令姜眼睛定定看着大师兄离去的背影,  

没再阻拦…  

上午,欧阳戎向驻守江州的监察御史,递交了亲笔奏折。  

大步走出了这座公署。  

只是在他走后不久,公署内的院子里,出现了一道宫装妇人的身影。  

妇人一袭绯红宫装,妆靥点唇,表情冷漠。  

若是欧阳戎在此,定会一眼认出,此妇人正是当初在龙城鹿鸣街见过一面的彩裳女官妙真。  

妙真端手伫立,身后有两位青衣宫女,一女手捧书册,一女轻捧朱笔,皆亦步亦趋。  

宫装妇人先是转头看了眼某人离去的方向。  

然后她径自走进了御史公署,瞧了瞧他呈上的那一封奏折。  

微抬下巴。  

身后宫女走去,取来奏折,妙真垂目迅速扫了一遍,点点头,转身离去。  

宫女走去,归还奏折,一齐离开。  

公署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老御史,在妙真进来后,全程都目不斜视的处理公务。  

似是瞎子般,任由她取走并观摩奏折。  

双方有些熟练。  

妙真走出公署,朝一旁招手,两位宫女递上册子与朱笔。  

这位远道而来的六品彩裳女官,动作悄无声息。  

她手捧这部册子,捏着朱笔,在册上面认真书写着什么…  

少顷,记毕,  

转身离开。  

妙真返回了修水坊。  

她是随昨日的圣旨队伍一起前来的,只不过护送圣旨的使者入城后,妙真便带着下人,悄然消失。  

她另有任务。  

妙真带着宫女,来到了浔阳王府斜对面的一座普通宅子内。  

宅子内,正有目不斜视的森严士兵把守,三步一岗。  

也不知藏有多少调来的折冲府将士。  

妙真缓步登上了一处视野颇好的阁楼,继续默默等待。  

刚刚那本新记下欧阳良翰小动作的册子上,前面的几页,其实还记有浔阳王离闲的举止。  

一想起那道畏畏缩缩的中年富家翁般的身影,窗旁的妙真面无表情。  

某刻,扯了扯唇角。  

昨日黄衣使者携圣旨到来,离闲接旨时感恩戴德的举止细节,全部被妙真身后的那只朱笔,事无巨细的记下。  

不添油加醋,但也不漏过一处可疑。  

这是她的责任。  

大周颂德中枢与四方佛像的建造,在大周朝野内外,掀起了轩然大波。  

首先是天下十道,大部分州县的长官,纷纷上书。  

有歌功颂德拍马屁的,有陈明利弊劝谏的,也有言辞犀利痛斥的。  

前两者自然占大多数,  

至于第三者,也不算太少。  

而若是,与这些占少数的暴躁同僚们相比,某位弱冠长史的奏折言辞,算是比较温和冷静的了。  

不管如何,这些雪花般的奏折涌往洛阳紫微宫的凤阁后,沉寂了几日,开始出现回响。  

第三日,每月一次的大朝会上。  

梁王卫思行出列,带领四夷酋长,向卫氏女帝请愿,上刻百官和万邦首领之名,并请女帝亲自题写匾额“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女帝制可,当即任命魏王卫继嗣为督作使,掌督工程建设。  

有朝臣、御史出列,激昂反对。  

旋即,一场激烈争辩发生在朝堂之上…  

正午。  

朝会,散去。  

结局水落石出。  

大周颂德中枢与四方佛像照旧修建,任魏王卫继嗣为督作使,任浔阳王离闲、端王卫攸献等四位亲王,为四方佛像督造使。  

同时,罢黜吏部天官季乾易为首的一批朝臣。  

四位殿中侍御史、三位朝臣廷杖三十,或贬谪岭南,或流辽东。  

由夏官、梁王卫思行,兼任吏部天官。  

朝会后,有宫女观见,女帝面不虞,乘驾回上阳宫。  

当日,夜,御书房,帝批奏折,龙颜愠怒,下诏吏部。  

贬眉州刺史李正炎为饶州司马、  

侍御史魏少奇降职为黟县令、  

给事中杜书清降职为龙城丞、  

长安主簿王俊之降职为江州博士…  

吏部连夜发布公文,一夜之间,二十余位地方或中央官员或免官,或降职。  

翌日,当朝右宰相狄夫子,上书告老,乞骸骨。  

女帝驳。  

夫子再乞。  

又驳…  

君臣二人,接连驳回七次。  

直至女帝严肃下旨,特例批假,准许国老修养一旬再返,为国尽忠。  

旋即,女帝数日未再上朝。  

期间,不再有官员罢免的旨意。  

洛阳朝堂,风波稍息。  

不过随后,在当朝女帝有意无意的默许下,卫氏双王采用了一种很取巧聪明的方式,减少阻力。  

魏王卫继嗣并没有一上任,立马全力推行大周颂德中枢的建造,而是分成一小步一小步的步骤,逐一推行。  

解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