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五十五、一见良翰误终身(2/3)
阔斧,事必亲为,喜欢与老百姓打成一片,经常就地视察,在龙城百姓面前露面,嗯,收了不知多少腌萝卜。
那时候,龙城百姓们还给明府取了“萝卜县令”的外号。
可来到了浔阳城,明府却突然换了另一种风格,像是整个沉浸下来了一样。
减少了当众露面的次数,行事都很低调,更多的是像今早这样一个人默默逛了早市来上值。
起初燕六郎以为是当时有王冷然等不怀好意的敌人在,明府在低调蛰伏。
可是后面王冷然和卫氏的人都被明府一一“熬死”。
到了现在,刺史位置易之,江州大堂全都是他们的人了,江州之地的权力也都掌握在了明府手中。
可明府依旧保持这副低调少露面的作风。
燕六郎起初不解,还问过明府。
他记得,明府当时只回答了一句:
“浔阳城和龙城县不一样,治理一州和治理一县之地也不一样,一县与一乡之地更不一样。”
燕六郎记得自己当时脑抽,多问了一嘴:“那治理一国呢?”
明府当时走在前面,好像是笑语了句:
“这可不兴治啊,不过硬要说的话…”
燕六郎聚精会神,本以为明府会来一句书上常说的什么“治大国如烹小鲜”,却没想到,他笑语过后只丢下寥寥四字:
“大象无形。”
燕六郎当时一知半解,这些日子,他反复揣摩。
直到双峰尖大战后的这段日子,他遵循明府定下的规矩,墨守陈规的主持城中事务,亲自上阵,发现民生恢复的极快,两月时间,浔阳城愈合了大佛事件的伤疤,恢复了往日繁华,甚至更胜以往。
而浔阳城内,近来渐渐兴起一片赞扬之音,赞扬任上的年轻刺史不爱折腾,长治久安。
虽然很多百姓都不曾见过年轻刺史的面,但都能确切感受到他上任之后,官府“事少”了很多,而天下闹的沸沸扬扬的造佛事件,明明江州也是主角之一,有一尊东林大佛要落地的。
可直到后面“东林大佛”都莫名倒塌了,等待雷霆风暴的众人,始终不见年轻刺史有什么折腾的活计,忍不住面面相觑。
这就像是孩童们在冬天堆的雪人倒了,任由它融化,各回各家,无事发生一样。
毫不折腾。
硬要说它“懒”,似乎也成立,但要说喜不喜欢这样的刺史和官府,那肯定喜欢,巴不得如此。
这下子,江州刺史的风评瞬间发酵,就连远在扬州的百姓们都开始耳闻,知道了江州有一位为女帝建造大佛都没怎么劳民伤财的“不折腾刺史”。
燕六郎彻底心悦诚服。
眼下,燕六郎先是吩咐了手下带李、方二人来正堂,旋即跟上了欧阳戎脚步,禀告了下这“不折腾美名”舆论的事。
走在前面的欧阳戎只是“哦”了一声。
“明府,这就是书上说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欧阳戎进门前,回过头,一本正经的纠正:
“瞎说,双峰尖、浔阳石窟、星子坊改造,这些功绩还不算大吗,这难道不是赫赫之功?”
自卖自夸的说到一半,他自己都笑了。
没再开玩笑,回过头,步入正堂。
“明府。”
燕六郎忽然喊道。
“怎么了?”
欧阳戎迈出的脚步微微停在空中;
燕六郎安静了下,笑说:
“所以说,明府这次修养暂退的事,咱们也不声张对吗,不需要让满城百姓知道?”
“嗯,一切照旧。”
“好。”
燕六郎转身离开。
正好有小吏带着李鱼、方抑武前来,双方各打了声招呼,擦肩而过。
燕六郎回头瞧了眼背对大门整理作案的年轻刺史背影。
其实他刚刚突然开口想问的是,明府以后若是去了洛阳为官,是不是也和龙城为官、浔阳为官作风不同,那会是如何的“大象无形”呢?
蓝衣捕头离去后,正堂内,
欧阳戎接见了李鱼和方抑武。
李鱼还是老样子,富态面善,弯腰行礼。
欧阳戎偏头,先是问他:
“李兄怎么不直接去槐叶巷找我?或是跟着元长史来,跑去托十三娘作何?”
李鱼摇头:
“公子是忙大事的人,草民之事只能算是小事,岂能随意叨扰公子。
“草民去找裴夫人,也只是想问问有什么能帮上忙的,草民想为公子、为百姓,尽一份绵薄之力。”
欧阳戎劝了句:
“监察院那边已经撤了你的罪状,已经没有女官看守你了,你现在是自由之身。
“若想留下,寻一份事做,有倒是有,但你可想清楚了,云梦剑泽现在与朝廷势不两立,你此举等同站队,或许会连累你小女儿李姝。”
李鱼沉默片刻,摇摇头:
“非也,草民没有归顺朝廷,想跟随的是公子您,想做的是有益江南百姓的事,并非是与剑泽和元君为敌,更何况元君继承人、越处子阁下与您…”
李鱼凝视了一眼欧阳戎,眼神有些复杂,停顿了下,改口道:
“嗯,草民也相信,二女君她不是心胸狭窄之辈,小女李姝跟着她,不会有什么事。
“草民只望…有一天若真到了那个地步,公子能看着草民微薄情面上,放过李姝。”
欧阳戎大手一挥:
“不用说的这么远,你女儿还未
那时候,龙城百姓们还给明府取了“萝卜县令”的外号。
可来到了浔阳城,明府却突然换了另一种风格,像是整个沉浸下来了一样。
减少了当众露面的次数,行事都很低调,更多的是像今早这样一个人默默逛了早市来上值。
起初燕六郎以为是当时有王冷然等不怀好意的敌人在,明府在低调蛰伏。
可是后面王冷然和卫氏的人都被明府一一“熬死”。
到了现在,刺史位置易之,江州大堂全都是他们的人了,江州之地的权力也都掌握在了明府手中。
可明府依旧保持这副低调少露面的作风。
燕六郎起初不解,还问过明府。
他记得,明府当时只回答了一句:
“浔阳城和龙城县不一样,治理一州和治理一县之地也不一样,一县与一乡之地更不一样。”
燕六郎记得自己当时脑抽,多问了一嘴:“那治理一国呢?”
明府当时走在前面,好像是笑语了句:
“这可不兴治啊,不过硬要说的话…”
燕六郎聚精会神,本以为明府会来一句书上常说的什么“治大国如烹小鲜”,却没想到,他笑语过后只丢下寥寥四字:
“大象无形。”
燕六郎当时一知半解,这些日子,他反复揣摩。
直到双峰尖大战后的这段日子,他遵循明府定下的规矩,墨守陈规的主持城中事务,亲自上阵,发现民生恢复的极快,两月时间,浔阳城愈合了大佛事件的伤疤,恢复了往日繁华,甚至更胜以往。
而浔阳城内,近来渐渐兴起一片赞扬之音,赞扬任上的年轻刺史不爱折腾,长治久安。
虽然很多百姓都不曾见过年轻刺史的面,但都能确切感受到他上任之后,官府“事少”了很多,而天下闹的沸沸扬扬的造佛事件,明明江州也是主角之一,有一尊东林大佛要落地的。
可直到后面“东林大佛”都莫名倒塌了,等待雷霆风暴的众人,始终不见年轻刺史有什么折腾的活计,忍不住面面相觑。
这就像是孩童们在冬天堆的雪人倒了,任由它融化,各回各家,无事发生一样。
毫不折腾。
硬要说它“懒”,似乎也成立,但要说喜不喜欢这样的刺史和官府,那肯定喜欢,巴不得如此。
这下子,江州刺史的风评瞬间发酵,就连远在扬州的百姓们都开始耳闻,知道了江州有一位为女帝建造大佛都没怎么劳民伤财的“不折腾刺史”。
燕六郎彻底心悦诚服。
眼下,燕六郎先是吩咐了手下带李、方二人来正堂,旋即跟上了欧阳戎脚步,禀告了下这“不折腾美名”舆论的事。
走在前面的欧阳戎只是“哦”了一声。
“明府,这就是书上说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欧阳戎进门前,回过头,一本正经的纠正:
“瞎说,双峰尖、浔阳石窟、星子坊改造,这些功绩还不算大吗,这难道不是赫赫之功?”
自卖自夸的说到一半,他自己都笑了。
没再开玩笑,回过头,步入正堂。
“明府。”
燕六郎忽然喊道。
“怎么了?”
欧阳戎迈出的脚步微微停在空中;
燕六郎安静了下,笑说:
“所以说,明府这次修养暂退的事,咱们也不声张对吗,不需要让满城百姓知道?”
“嗯,一切照旧。”
“好。”
燕六郎转身离开。
正好有小吏带着李鱼、方抑武前来,双方各打了声招呼,擦肩而过。
燕六郎回头瞧了眼背对大门整理作案的年轻刺史背影。
其实他刚刚突然开口想问的是,明府以后若是去了洛阳为官,是不是也和龙城为官、浔阳为官作风不同,那会是如何的“大象无形”呢?
蓝衣捕头离去后,正堂内,
欧阳戎接见了李鱼和方抑武。
李鱼还是老样子,富态面善,弯腰行礼。
欧阳戎偏头,先是问他:
“李兄怎么不直接去槐叶巷找我?或是跟着元长史来,跑去托十三娘作何?”
李鱼摇头:
“公子是忙大事的人,草民之事只能算是小事,岂能随意叨扰公子。
“草民去找裴夫人,也只是想问问有什么能帮上忙的,草民想为公子、为百姓,尽一份绵薄之力。”
欧阳戎劝了句:
“监察院那边已经撤了你的罪状,已经没有女官看守你了,你现在是自由之身。
“若想留下,寻一份事做,有倒是有,但你可想清楚了,云梦剑泽现在与朝廷势不两立,你此举等同站队,或许会连累你小女儿李姝。”
李鱼沉默片刻,摇摇头:
“非也,草民没有归顺朝廷,想跟随的是公子您,想做的是有益江南百姓的事,并非是与剑泽和元君为敌,更何况元君继承人、越处子阁下与您…”
李鱼凝视了一眼欧阳戎,眼神有些复杂,停顿了下,改口道:
“嗯,草民也相信,二女君她不是心胸狭窄之辈,小女李姝跟着她,不会有什么事。
“草民只望…有一天若真到了那个地步,公子能看着草民微薄情面上,放过李姝。”
欧阳戎大手一挥:
“不用说的这么远,你女儿还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