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闹大(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陈景云卡在知圣境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很早之前就感觉即将突破,但始终没有找到方法。  

现在他明白,自己缺少了一份君子之心,而儒家修行,最重内心。  

知行知行,知是前提,行才是关键。  

所以。  

此刻的陈景云正向着下一个境界攀升,体内的儒家正气也越来越多。  

“这”徐长御看了一眼修行的宋知书,又看了一眼陈景云。  

读书人到底是读书人啊,这都什么时候了还不着急?  

怪不得都说儒家修心。  

或许一开始看不出端倪,比不上修士。  

但若到最后,即便是那些强大的修行者,也需要靠大儒答疑解惑。  

原因很简单,修士,也是需要心境的,需要对天地道理的理解。  

一句话点醒一名读书人,徐长御觉得有些惊奇,但更加惊奇的是,读书人就因为那一句话便能够突破,事实上,他自己也读过那些儒家典籍,不过最后都没有什么感觉。  

当然知道那是没有用心的缘故。  

摇了摇头。  

徐长御不再多想,而是转头走向另一个房间。  

同时从储存袋当中拿出一枚玉符,准备联系蜀山,联系掌教。  

没办法,三皇子死了,事情不可能就这么完,大周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或许连其他势力,也会从中插一脚。  

宋知书虽说身份特殊。  

也被整个儒家看重,可在这种情况下,多一分助力不是坏事。  

他觉得,在这各大势力当中,蜀山还是有一定薄面的。  

与此同时。  

在另外一边,宋知书望向正在破境的陈景云,微微颔首。  

对方距离知行境,实际上只有一步之遥,不过差一个契机而已,没想到,自己一句话,便让对方找到了这个契机没有多想,他不再关注陈景云,而是稍作思索之后。  

从储存袋中将那方天砚拿出。  

这方文宝,看上去并无多少特殊之处,和普通读书人所用的基本没有区别。  

但此刻,宋知书的眼神中,却带着些许奇怪,在回忆之前发生的事情。  

当三皇子对自己出手时,他还没立即做出反应。  

可方天砚呢,却主动出现,散发出儒家正气。  

而宋知书可是了解过的。  

文宝,若不主动灌入儒家正气,几乎不会有什么反应,就和修士所使用的法宝一般。  

可现在呢,它却主动守护,同时散发出来的力量,居然将那拥有金丹境修为的三皇子给直接禁锢了,这其实是一件不太符合常理的事情,方天砚又与自己不是心意相通。  

此刻。  

宋知书观察这件南派儒家的文宝,陷入沉思。  

最后,他直接起身,将方天砚放在桌子上,然后没有犹豫,躬身拱手。  

“多谢曾庸先生。”  

现在。  

宋知书已经知道了。  

文宝还是那件文宝,但却与之前不同了。  

其中,融入了一位大儒的意志,还将毕生的儒家正气,化为文宝之中,增强其能力的同时,亦可自动感受外界危机,主动护主,所以之前才会出现那种情况。  

当时,自己在云州城,从龙源大会之后,就一直没有再出现。  

古云先生等人,只是说曾庸大儒在闭关什么的。  

宋知书原本还没有多想。  

可如今。  

在看到方天砚的反应之后,彻底明白了过来。  

为何当时古云先生一定要将其赠予自己,是看重的同时,也是保护。  

他连续拿出了两篇真正意义上的儒家典籍,对于儒家而言,这是无法忽视的。  

而这,也让自己被南派儒家彻底看重,不希望他受到多少伤害。  

所以宋知书可以猜测。  

在龙源大会后。  

曾庸先生知道他会离开,继续在外历练。  

而因为被怀疑圣人造化之事,所以最后将自己的意志和所有儒家正气全部化进去了。  

目的就是想要在这过程中,能够保护宋知书安全,不会夭折,活到最后。  

他很清楚,在古云先生等南派大儒心中。  

自己未来是可以成为圣人的。  

因此,无论如何都希望他出任何事情。  

否则,即便方天砚这等文宝,也不可能会主动护主。  

一切源自于其中曾庸大儒的意志。  

也就是为何,宋知书临走之前,都没有再见到他的最大原因。  

至于做完这些的曾庸大儒.  

自然是不在世间了。  

若宋知书一开始就知道,肯定不会同意,也会竭力阻止,毕竟自己的命,并不比任何人重要,何况还是一位大儒,南派儒家的领袖,一名长辈呢?  

可现在,就算他想说什么,都有些不太可能了,因为木已成舟。  

如今宋知书能做的,便是不辜负对方的期望。  

做完这些。  

他缓缓起身,郑重地将方天砚收下。  

然后直接盘坐起来,下一步,宋知书要做的,便是达到结丹境圆满。  

虽然现在手中并无多少丹药,但这一路上,他一直都在践行君子之道,同时也不懈怠修行。  

看起来还有些差距,可宋知书有信心。  

且还有更重要的一点。  

他需要趁着事情彻底闹大,传出的这段时间内,达到君子境圆满。  

没有多说什么。  

宋知书闭上眼睛,彻底沉寂了下去。  

而也就是在他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