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大势(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大周皇帝说了很多,也将事情解释的非常清楚。  

显然,他对于宋知书非常看重,否则以其身份根本就无需如此。  

而那么多话中,实际上只有一个意思,就是害怕当天下大乱时,全天下各大宗门势力,完全联合起来之后,大周该如何做?  

别说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了,届时大周王朝能不能存在,都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毕竟,这么多年以来,大周和各大宗门之间的关系不是很好。  

大周皇帝担心的就是这一点。  

单单一个太昊剑宗,亦或者蜀山剑宗,大周可以无惧,但所有宗门联合,就完全不同了。  

所以他现在要想尽办法改变这个局面,拉拢各派儒家与之抗衡。  

在之前,宋知书虽然有才名,但也不值得大周皇帝亲自关注。  

当日在太昊剑宗出手,也只是看在古云大儒和南派儒家的面子上而已。  

但现在不同,对方不仅拿出了《大学》,还有一篇《中庸》,加上身上的圣人造化,已经足够大周皇帝重视,因为他很清楚,未来的宋知书,在当今天下,必然有一席之地。  

若到时候走上圣道,成为圣人,那就更加不同了。  

有圣人支持,即便全天下的宗门联合,也没有什么办法撼动大周朝廷。  

这便是大周皇帝的想法,现在直接说了出来,意思非常明显。  

对此,宋知书自然也非常清楚。  

不过他依旧没有说话,静静等待,心中也在思考更多的东西。  

“朕知宋先生不仅想在儒道上有所成就,在仙道上也是如此,朕虽然不能保证什么,但有一点,太昊剑宗如何对待慕长歌,大周,便如何对待宋先生。”  

大周皇帝觉得是自己没有将真正的好处说出来,所以直接这样开口。  

目的就是想要宋知书,能够清楚这份诚意。  

且还有一点。  

自己从头到尾,都没有让宋知书为大周做些什么。  

他觉得,换做任何一个人都知道该怎么选,即便对方是儒家君子。  

“陛下的意思我明白。”终于,听到这里的宋知书说话了,他稍稍沉吟,才继续道:“但还是那句话,我人微言轻,说是有散修盟道子的身份,但实际上和一介普通的散修相差无几,完全左右不了天下大势,陛下说这么多,实在是让我惶恐啊。”  

他很清楚,大周皇帝现在的确没有提出任何要求,但这才是最要小心的。  

如王派与宗派拉拢自己,为的是什么,很多人都非常清楚。  

可现在,大周皇帝亲自前来。  

说了那么多,却不需要自己做事情,只希望到时候天下大乱,宗门势力完全联合时,可以稍稍偏向大周,如此提议,看似没什么,但细细思考,却有很大的问题。  

万一大周和宗门势力开战呢?  

先不说自己没实力,若有了足够的修为,届时该怎么选?  

能平衡这两股强大的力量吗?宋知书很清楚,完全不能,甚至于还会让矛盾更加激烈。  

除非真如大周皇帝所言,走上圣道,成为圣人。  

但那何其之难?  

所以在这种时候,自己绝对不能做任何决定,当然,也不能选择拒绝。  

毕竟对方的身份放在那里,故而现在宋知书能做的只有一点,在尽可能不惹怒得罪大周皇帝的情况下,说出自己的想法。  

“宋先生的意思,朕也了解,只不过”此时,大周皇帝还想再说点什么。  

只是很快,旁边的郑公文却微微摇头。  

“宋先生之言有些妄自菲薄了,当然,此事也着急,朕也有时间等宋先生的回答。”大周皇帝思索了一下,才继续道。  

他明白郑公文的意思,在这种时候,不能逼迫得太紧。  

宋知书不同于一般的读书人,道儒双修,又有蜀山剑宗和太昊剑宗的关注,加上本身在儒家方面的才华,就算身为大周皇帝,若有些事情太过的,也并不太好。  

在这种情况下啊,要给予对方足够的时间才行。  

“多谢陛下理解。”  

宋知书也不想直接拒绝。  

大周皇帝给的好处和承诺,自己自然不在意。  

他在意的是,能够通过这些关系,在将来天下大乱时做一些实际的东西。  

争夺散修盟盟主是如此,不直接拒绝大周皇帝也是如此。  

妖魔之乱即将到来。  

天下势力的格局,几乎每日都在变化,想要参与,并且做点什么,单纯的修炼是不行的,且通过各方势力,自己还能时时刻刻掌握各种消息。  

随即,宋知书与大周皇帝又聊了几句,便独自告辞离开了。  

拒绝了郑公文,又没有明确答应大周皇帝的拉拢。  

今日之事也差不多了。  

很快。  

宋知书走出房间,大周皇帝也很快收敛起了笑意,眉头微蹙:“郑卿,你刚刚为何不让朕多说?宋知书虽然与寻常读书人不同,但朕也有办法,让他选择为大周效力的。”  

他的声音有些冷淡,带着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态度。  

这才是大周皇帝,天下共主,九五之尊。  

在宋知书面前的表现,也只是为了拉近关系而已。  

“陛下。”  

郑公文先是拱了拱手,随即才继续道:“宋知书是大才,而但凡大才,都有自己的傲气和傲骨,不会轻易屈服,且宋知书他是真正的儒家君子,一味的施压,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