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圣争(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房间内,宋知书听到声音,当即眼前一亮。  

然后没有任何犹豫,直接起身,打开房门后,当即见到了两张熟悉的面孔。  

是古云大儒和陆明二人,还有宁平大儒,一共三人。  

“见过古云先生,陆兄别来无恙。”  

自离开太昊剑宗到现在,也有一段时间了,如今看到熟人,宋知书心里自然是高兴的。  

“君子境,宋小友果真没有让老夫失望啊。”古云大儒看着宋知书,又感受了一下对方的状态,当即眼中一喜:“法力与儒家正气完全结合,看来宋小友怕是已经走出了自己的路啊。”  

一般道儒双修的人,想要融合两种不同的力量是很难的,除非修炼到一定境界。  

亦或者说在儒家上有着巨大的感悟,明悟今后要走的道和路。  

古云身为大儒,自然一下就看出来了。  

而自己也算是宋知书的引路人,看到对方能有这样的成就,当然也很高兴。  

“古云先生过奖了,快快里面请。”宋知书微微拱手,将三人全部请入房间之中,同时为他们各自斟满一杯清茶,而后才坐下开口。  

“学生有今日,少不了当初古云先生还有宁平先生的教导,若无当初几位先生竭力相护,哪有现在?”  

宋知书是一个知恩的人,即便明白,那时候南派儒家是看中了自己的天赋,然后才选择出手。  

但所谓君子论迹不论心,两位先生还有南派儒家,确实做了。  

为此还不惜想要直接和慕长歌开战。  

这份恩情。  

他自然是不会忘记的。  

“一切都是你自己所得,我们做得其实也不多。”古云大儒却微微摇头,也有些感叹。  

这些天来,他一直都在忙碌有关于龙源大会的事情,同时期待着宋知是能早日到这云州城,现在对方来了,事情也忙的差不多,对其而言,也是值得高兴的。  

再有一点便是,宋知书之前在青州还有虞城做的那些,古云大儒也非常清楚。  

本以为当初对方离开了太昊剑宗,或需要沉寂一段时间。  

可现在看来,自己完全小视这位宋小友了。  

也是。  

真正强大的人,并非因为换一个环境就无法适应。  

当初宋知书离开,同时没有入大周文宫的决定,在他看来可以说相当正确。  

才几个月啊,将仙道和儒道的力量结合,还抵达了儒家君子境。  

怕就算自己亲自教导,也很难做到吧。  

“古云先生过奖。”  

宋知书拱手,随即望向陆明,继续道:“陆兄,文渊先生可来了云州城?”  

“老师在书院还有许多要事处理,就让我独自前来了,说想要入君子境,需要多走走看看,龙源大会是一个长见识的好机会。”陆明一笑,当即回答。  

二人也算是同辈人,同时关系也非常不错,自然没有什么客套的。  

“原来如此。”  

闻言,宋知书点了点头。  

如程宏先生一样,文渊先生毕竟是书院院长。  

不可能丢下手下的一切,来参加龙源大会,教导学生,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也是无比重要的。  

“宋小友,我听曾师说,前两日王派和宗派的人,都想要邀请入他们的学派?”这时候,古云大儒开口,眼神有些凝重,显然知道了这件事情,并且有些不满。  

“不错。”  

宋知书回答,毕竟这事也没什么隐瞒的。  

“当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啊。”古云大儒脸色有些不好看。  

别人或许不知道,但宋知书可以说是他们南派儒家一早就看好的,他不相信王派和宗派的人不知道,可在这种情况下,对方还是选择出手拉拢,心中自然有气。  

不过对此,古云大儒心中也能够理解,因为这关乎圣道之争,没什么好指责的。  

故而,他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并没有继续去指责那两派。  

宋知书则没多言,继而开口道:“古云先生,学生其实有些不明白,都说我南派儒家势弱,但在云州书院门口,我也看了,我南派儒家的大儒数量,并不比其他学派少,曾先生作为领袖,也是和岑先生与郑先生差不多的存在,为何这样会说南派势弱呢?”  

其实这几天来,他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但并没有想通。  

世间大儒数量并不是很多,而南派至少有五六位,放在所有学派当中,也不算少数的。  

大儒,代表的是各个学派的最强力量,如此情况下,怎么能说南派势弱?  

难道只是因为底蕴不够一个原因?  

“宋小友有所不知。”  

古云大儒明白宋知书在想什么,但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在稍加思索过后,才选择开口:“儒家与各大学宗门不同,像太昊剑宗这样的宗门,即便底蕴不足,但只要拥有足够多的强者,那地位自然而然不会低,又如蜀山和青城两大剑宗,弟子数量甚至不如有些小宗门,可依旧站在当世巅峰,原因就在于强者足够多,无人可以忽视。”  

“可儒家呢?底蕴和实力讲究的并非是什么大儒和自身势力,而在于学生是否够多,正如我南派儒家的学说,受到认可的并不多,那有些读书人就会选择其他学派,换言之,便是弟子很少。”  

“弟子一少,就算我南派儒家的学说再如何厉害,但没有传承,最终都会断绝,到最后,或许在后世,会有人以往我南派儒家,意味着这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